做新时代的“张思德”

发布日期: 2019-09-12

        1999年,一支电力便民服务队在陕西延安枣园镇成立。20年来,他们为120平方千米地域6万余人保障供电,为老乡们做着一件件好事,被亲切地称为“活着的张思德”。在革命圣地,他们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944年9月5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这句名言,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1999年9月,陕西延安市枣园镇,张思德战斗过的地方,一支电力便民服务队成立,后来更名为国家电网陕西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

        2019年8月6日,延安市委授予服务队“延安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发出向服务队学习的号召。

        “始终满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坚持把平凡的工作用心做、做到最好”,是延安市委对这支服务队的评价,也是服务队20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

        你们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

        1999年2月,延安市“一区两县”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在枣园镇庙沟村率先试点。同年6月,枣园供电所成立。因为有在枣园地区学习农网改造的经验,不满23岁的王军被任命为所长。

        面对一个当时设备最先进,工作标准也最严格的供电所,王军踌躇满志又倍感压力——怎样保障辖区客户用电质量,如何更好地开展供电服务?

        枣园镇庙沟村一位老人的话给王军以启发——了解农网改造中供电员工的奔波后,老人评价:“你们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王军后来得知,老人是张思德的战友、老红军崔同胜。

        做“当代张思德”的想法就此萌生。

        1937年10月,不满23岁的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62年后,同样不满23岁的王军在枣园扛起了电力便民服务队的大旗,立志像张思德一样为人民服务。秉持“为客户提供最便捷、最贴心的用电服务”这一目标,服务队员们活跃于枣园与河庄坪两个乡镇。

        温家沟村的蔬菜种植户张三娃和服务队特别熟悉,因为他两年前就和副队长梁雄燕打过交道。2017年3月16日,服务队到温家沟村大棚基地检修用电设备。张三娃看到他们,老远就吆喝:“我们棚里的补光灯不亮了,你们帮忙给看一下吧!”队员们仔细检查用电设备和线路,确定是线路老化,很快便修复完毕。

        棚里的灯亮起来没一会儿,张三娃提来了一篮瓜,硬要塞给梁雄燕。“哎呀我说!快快拿上!不哩我们可就害气了!”几番推辞不下,梁雄燕只好收下。临走时,他把100元钱塞进了张三娃的裤兜。

        其实,蔬菜大棚基地属专变用户,用电设备由客户自主运维检修,但服务队一有时间还是会义务帮种植户检修。现在,张三娃见到服务队队员上门,仍非要他们拿点自己种的时令瓜果。

        延安市区46千米外的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永丰窑则组,是服务队辖区内最偏远的村组。这里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家里的老人和儿童平时一个月电费只有几元钱。虽然已实现远程集中抄表,也有多种网上交费方式,但对于留守的老人来说,营业厅仍是唯一的交费渠道。为了节省他们的出行时间和费用,服务队坚持上门收电费并服务。

        20年来,队员们到辖区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村子走收电费,累计走过的路程超过14万千米。

        偏远山区客户购买电器材料困难。供电所里专门设立了“便民电器材料柜”。所有队员在抄表巡线时都随身携带电器材料,遇到谁家的空气开关跳闸了、保险丝烧断了,他们都帮助解决。

        在通信不发达的那些年,服务队员给村民们发了“电力便民服务卡”,卡上印着台区经理的联系方式。今天,不少村子的人家还留着这张写有“只要打一个电话,剩下的事我来办”的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