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巡线人

发布日期: 2015-12-30

        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与土地为伴,与蓝天为伍,守护着红色革命热土上的美丽城市,担负着一区十二县227万人口生产生活供电任务,他们穿行在山山峁峁间,日复一日、四季更替,他们巡视线路,守护百姓光明。他们就是黄土地上的巡线人。

 

        负重20多公斤,每月行走20多天,双脚丈量线路230多公里,巡视杆塔500基,这是公司延安输电运维班每月的必修课。12月2日,笔者有幸跟随该班三名线路运维工,去见证和记录他们一天的点点滴滴。

 

早上7点,天蒙蒙亮起,我们就一同驱车前往20公里外的裴庄,汽车驶离市区、拐进山沟,由于道路的崎岖颠簸,一早的困顿瞬间被一扫而光。

 

“下车”、“我们到了”,汽车大约行驶了30分钟后,笔者和班长陈龙说到。

 

“巡线工作才刚刚开始。”陈龙告诉笔者。只见他们带好安全帽,跨起大包小包向一条羊肠小道走去。陈龙介绍,随着冬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他们此次的工作任务是用大包小包里存放的红外测温仪和铁芯接地电阻测量仪对导线的结点和铁塔接地线进行检查和测量,保证百姓冬季用电无忧。

 

笔者跨过了一道河流,手脚并用的爬上了一座陡坡,双手叉腰喘着粗气。“还有多远啊?这路太陡了。”“你看,爬上前面的山,穿过一片槐树林,再过两个山峁就到了。”陈龙指着前面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铁塔说。

 

你们跟着我走,冬天槐树叶落下来铺一地,根本看不见路,加上入冬了,山上背阴的地方常年有积雪,小心脚下打滑。” 57岁的梁建平背着工具包走在前面,他一边用手拨着带刺的荆棘一边寻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山上走。同行的陈龙告诉笔者,梁师傅干线路运维工已经32年了,经验丰富、工作认真,爬山走路的速度向他们这样的年轻人都赶不上。听到被人夸赞,梁师傅回头不好意思的嘿嘿自念叨:“干啥要对得起这份责任么。”一句朴实的话诠释了一切。

 

枯黄的树叶厚厚的盖在路上,树叶下是松软湿滑的泥土,树枝横七竖八的绊在脚下,有时一脚踩下去就埋没了整个脚,大约一个小时后,终于,我们到了今天的第一个工作地点——110千伏延吴线17号杆塔。

 

山顶的风呼呼的吹着,加之之前热火朝天的攀爬,身上刚出的汗经风一吹,人一阵阵打颤,笔者不由的紧了紧身上的棉袄。然而他们全然不知似的,一到工作点就忙的打开工具包,拿出红外测温仪对着导线的结点开始测量。“110千伏延吴线A相大号侧温度14.5度……”、“已记录”。陈龙和梁建平一人测温一人记录娴熟的配合着。一路走来寡言少语的白诚健拿起随身带的望远镜顺着线路望去,“17号铁塔下有洋槐树20余棵,距离导线5米左右。”他汇报着观察信息,梁建平也一一作了记录。红外测温结束后,陈龙打开一个黑色的匣子,笔者看见一个极像吸铁石的夹子,陈龙介绍,这个叫铁芯接地电阻测量仪,用它要分别测量铁塔A、B、C、D四个腿电阻值是否合格,白诚健拿起扳手,拧开接地线和铁塔连接处的螺母,他使劲的来回搓动着双手,还不时的放到嘴边呵气,又继续拧下螺母。“D腿5.2欧、C腿5.4欧……”、“已记录”。梁建平记录完毕后告诉笔者,每条线路都有这样一个记录本,我们每次巡线都将存在问题和隐患记录下,然后回去汇总上报,以便及时解决。说话间,他们都已收拾整理好仪器和工器具向下一个工作点走去……

 

整整一天,他们爬山、穿槐树林子、跨河,忘记了吃饭时间,直至天黑无法继续巡视时才结束了工作。早已饿的饥肠辘辘的笔者问:“你们经常这样吃饭没点,回家没准吗?”“是啊,工作什么时候完什么时候吃,回到单位什么时候录完缺陷什么时候回,早习惯了。”孩子刚过满月的陈龙答到。

 

从山上下来,村子的百姓家中零星点点,异常温馨,回到市区,华灯璀璨,圣地耀眼,笔者不禁回想起今天那三位线路运维工,那一群黄土地上的巡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