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宁启水的120双草鞋和8个背篓

发布日期: 2021-05-06

        “近几年,大部分乡亲从山上搬下去了。我们利用山上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让搬下去的群众每年都有分红。”4月19日,在“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电视节目中,山阳县南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宁启水说。

        分红、发展旅游、住上楼房……曾经,对于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安家门村村民来说,这些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此前,乡亲买包盐要走一整天的山路,更别提将山货运到山外售卖。高耸的山峰像是要压下来一样,抬头看山顶还要高高仰起脖子,驾车行驶数个小时后窗外仍是连绵的群山。

        大山孕育了有着宽广胸怀、淳朴本性的山里汉子。今年56岁的宁启水从20岁出头开始当村干部,并负责当地400多户村民的用电安全,常年为山上的孤寡老人捎去生活用品。

        多年来,山还是那个山,人却从年轻小伙变成中年汉子。宁启水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山路上,为村民检修电路、捎买物资,穿坏了120多双草鞋,用坏了8个背篓……

“草鞋”电工

        1990年前后,宁启水当选群子沟村(后合并至安家门村)村主任,整天为乡亲的生计想办法。百余户人家遍布在山梁沟底,村民照明靠点灯、吃水凭老天、外出只能步行。

        1997年,政府和村民共同集资计划为群子沟村通电。宁启水从小在山村长大,明白山里人的执着与不易,积极带领乡亲们栽电线杆、建配电室,争取早日给村子通电。

        当时,要将约10米长的水泥电线杆运到山顶,但没有大型起重机械。电管站工作人员为此犯了难,村子的通电工程也因此搁置。

        宁启水偏不信这个邪。他带着数十个精壮小伙上山,将几根粗绳从山顶放下绑住电线杆、变压器等,前后用了半年多时间,硬是凭人力将这些物料拉到了山顶。后来,宁启水还带领群众翻山越岭背来水泥等建材,在供电区域中心处的山顶建起配电室。

        电管站负责人见宁启水既有干劲又能服众,便提议让他担任农电工。1999年7月,宁启水便开始负责群子沟村及周边十里沟村、东台村、万佛山村4个村的电路维护、抄表收费等工作。

        这4个村子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条件最为艰苦且不通公路。486户村民分布在海拔1700多米的高山间,两户间的距离甚至超过数公里。仅抄表收费一项,宁启水每月步行的路程就在380公里以上。

        从南宽坪供电所到家中,宁启水要步行近3个小时的山路。只有回村子维护电路时,他才能与家人团聚。每次到家,母亲要给儿子拿几双自己新打的草鞋,妻子则裁剪旧布缝补丈夫用烂的背篓。宁启水却顾不上安顿家务,还要查看村里的电路和配电室。

“背篓”主任

        当时,抄表收费必须要进村入户,宁启水和4个村子的每户人家都很熟悉。“当电工要入户,这也是我们村干部了解群众生活的机会。哪户生活有困难,谁家光景过得好,我心里有一本账。”宁启水说。

        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山里平日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若要购置物资,村民下山上山来回要走一整天。有人背着重物走得慢,不能赶天黑返回,还要在山下借宿。每次上山抄表收电费,宁启水就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捎买日用品。

        每次上山时,宁启水换上大背篓,先装上脚扣、电线、扳手、老虎钳等工具,再放上乡亲们嘱咐他捎买的物资——洗衣粉、肥皂少不了,油盐酱醋不能离,辣苗茄秧、扶贫技术指南、小学生的笔记本不能被压着……

        背篓装得满满的,大约重40公斤。宁启水上山了,每到一户人家,便卸下一点东西,背篓里的物资越来越少。山路越走越远,宁启水的肩膀轻了许多。

        有的人家硬是要给些运费,宁启水急了:“我不是凭这挣钱。当村干部,为乡亲做点事,这是应该的。”实在拗不过老人的挽留,他就吃一碗老人做的白水面。

        住在万佛山村的盛庆全老人行动不便,生活用品基本是宁启水捎带背上来的。盛庆全说:“这些年多亏了宁主任,他给我们帮了大忙。地里栽的菜秧子、吃饭用的油和盐都是宁主任背上来的。”

        2006年,宁启水为万佛山村王尊德老人家中接通电,还装上电灯、电插板。王尊德无儿无女,年龄也大了。每次来抄表时,宁启水总要给老人捎一些日用品和食物。

        后来,王尊德为感谢宁启水多年的照顾,亲自用石板铺了山路,方便人们往来。“踏着石板路,我总想起淳朴的乡亲。我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乡亲们却一直记着。”宁启水说。

“愚公”书记

        乡亲们长时间住在山上,几乎与外界隔绝。一些村民长期在外地打工,后来也将全家搬到务工地,算是“逃”出了大山。

        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2014年,群子沟、十里沟、东台等村合并为安家门村,宁启水担任安家门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开始后,安家门村太山沟组、群子沟组、夹板沟组整体进行易地搬迁,宁启水带领村干部入户讲解政策,劝导村民尽快搬到山下的安置小区。

        愚公移山,宁启水“搬村”。有的村民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还有些留恋,对山下的生活不太放心。宁启水讲道理、说想法,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没想到新农村这么好!买包盐、买点药,比原来方便多了。”搬到安置小区的村民称赞。

        搬下去,怎样才能稳得住?宁启水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1700亩,并且养殖土鸡、土猪。针对年轻人的工作问题,他组织劳务输出171人,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针对安家门村其他组交通不便的情况,宁启水带领村干部多方筹资修通村组路13.7公里。个别群众家中不通自来水,他带动群众铺设水管并接通自来水。还有群众出行常需渡河,宁启水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筹资新建金钱河便民桥。

        2019年,安家门村实现了全村脱贫出列目标,宁启水主动卸下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请求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宁启水数十载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同事说他是一位敬业负责的基层干部,领导评价他工作能力强。

        但宁启水并不这样认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电工,一名平凡的村干部。从小在山里长大,我和乡亲们就像一家人,为乡亲们出一份力,这是我应该做的。看着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也舒坦。”他诚恳地说。

        (发表于《陕西日报》2021-04-29第十二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