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为公司班组建设注入新活力

发布日期: 2014-05-26 信息来源: 严宝丽

2012年至今,公司已有国网公司命名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示范点3个,陕西省总工会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5个,公司命名创的新工作室6个。创新工作室为公司系统班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班组建设内涵,提升了班组建设水平,推进“夯实基础、管理提升”活动扎根一线,深入发展。

变电领航工作室:创新是给青年人一个舞台

西安供电公司变电领航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9月19日,工作室里的员工在公司整体员工年龄层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年纪轻(平均年龄28岁)、学历高(普遍本科或硕士学历)、干劲儿足的特点。“来到领航工作室之前我在330千伏南郊变工作,因为对电特别感兴趣,工作时我就很清楚我的目标——我要成为技术能手。”第一批学员周浩,现在已经成为了第二批的负责人,“来领航我最大的收获真是增长了见识,对于工区的所有设备、厂家都能有个全面的认识。像我们去做山门口的验收投运,就是那一次,我第一次见到了10千伏五防连锁。现在想一想这不是特别高深的东西,但是运行最重要的就是有经验、有耐心、有责任心,如果不是在这里,可能我工作很多年,见识上还会很狭隘。”

在领航工作室,青工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提升了自身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第一批来到领航工作室的13名员工中,有人已经成为了工区运行组的组长,工区运行组的实习专责,也有担任值长、正值工作的;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成绩:在教练组的带领下编写了《新投变电站验收标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变电站各类设备验收项目进行详细描述,极大地方便了现场验收人员的使用和查询;在西安公司第一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宣邑变投运验收工作开始前,成员们在此验收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新投智能变电站验收标准》,增添了新的验收项目和验收卡,有效地指导了现场验收工作,确保了该站的顺利投运;参与《典型接线形式变电站全停事故预案》编制等多项创新活动,其中有1项获得了西安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得到了省公司的推广应用认定。

李锋涛创新工作室:创新文化是我们的班风

“事事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人人都守则、人人都管事”——在李锋涛创新工作室,创新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几个人的事,而是工作室所有人的事。2007年,还只是李锋涛和几个青工在一间办公室的一角进行初期的探索和简单的实验,经过五年的钻研,在2012年成为国网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示范点,“李锋涛创新工作室”真正成立。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早期的管理常常遇到难题。“一开始我们干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探索,不清楚要怎么干,不清楚怎么干才是好的。很多事情的推进就很慢,一直达不到好的效果。”李锋涛说,工作室的很多创新都是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后来,经过探索,工作室以全员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和标准化理论为指导,结合班组工作实际,推行“工分制”绩效管理模式:制定班组各项工作的工作标准;对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工分”量化;将各项的工作按照工作流程分解成具体的流程节点,并将“工分”分解到每个流程节点;指定每个流程节点负责人和监督人,依据工作标准开展工作和监督检查,并进行打分,月底进行个人“工分”累计,将个人绩效并与薪酬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班组个人、整体绩效显著提升。

南海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就是“多快好省”干工作

加装定位轮的110千伏电缆外护套剥切器、110千伏电缆绝缘打磨机、油浸电缆绕包中间接头工艺的改进、聚四氟乙烯带绕带机……在南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中,看不到“高精尖”的尖端型创新成果,也看不到专业性极强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成果不需要复杂的技术难度,也不需要高昂的制造、推广成本,几乎每一个成果都具有简便、易推广、易操作的特性。

南海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都是有着20年左右工龄的技术骨干。工作了23年的支继民说,“要说创新吧,我觉得我们这也算不上创新,其实我们就是爱琢磨。以前有些繁冗复杂的工序,可能很多人一辈子就这么干了,但是在工作室,都是技术过硬的员工,大家凑一块,想的就是能不能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戴坚的工龄也已经超过20年了,但是他丝毫没有松懈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虽然我们平时的改善都是基于日常工作的,但是很多时候,扎实的理论功底能让我们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原来我有一个想法,我必须要动手做出来,才知道是否有效。如果说理论功底扎实,我就可以通过数据的推算,来证明我的观点。”工作多年,戴坚始终坚持阅读专业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他笑着说,虽然自己写不了学术论文,但是却能从论文中获益良多。

“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单一的“创新”,而是有机结合“创新”、“培训”、“示范”的一个综合平台,凝聚青工、技术骨干的力量,充分彰显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践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相关链接